

一、計畫目標
以正念教育的精神,協助學生學習察覺、提升專注力、溝通力與情緒 管理及引導正向思考,建立學生正向思考態度處理生活問題。
二、執行方式_與「明志科技大學」正念靜觀中心合作推動
(一)研發教材、第一期推廣:
2020/6~2021/1與「明志科技大學」正念靜觀中心林立仁主任合作, 研發國中小、高中正念教育教材;2021/5~2022/10第一期校園推廣,進入班級示範教學。
(二)第二期推廣:
考量第一期由專家入班教學可影響學生數有限,2022/12~2024/1第二期計畫調整為「種子教師培訓」,輔以班級示範,期強化教師正念教育知能,進而更多學生得以受益。
(三)第三期推廣:
2024/2~2025/3持續培訓校園種子教師,辦理 培訓說明會、種子教師初階與進階培訓及班級示範教學,進而協助學生學習察覺、提升專注力、溝通力與情緒管理及建立 學生正念思考態度處理生活問題。
(四)最新活動訊息:
FB:王長庚公益信託_正向教育校園推廣
IG:mcutmindfulness
三、計畫團隊
四、辦理情形
本計畫2020~2024/10期間完成教材研發,並進行校園推廣,投入金額達6,905千元,進行三期校園推廣截至2024年,累計受益925位老師、4,743位學生。
五、實證研究:
一、有鑑於第一、二期「正念教育校園推廣計畫」參與師生反應十分良好,為能更標準化、更有結構方式來檢視計畫實際效益,並累積臺灣本土化推動的成果,以鼓勵更多校長及校園教師參與,「王長庚公益信託」於2023/10~2024/12續委託「明志科大正念靜觀中心」林立仁主任進行實證研究,針對光華國小14班、320位學生,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,先以四週教授實驗組3單元(四節課)後,再由班級 老師利用八週於課間引導靜心,研究結果顯示:
(一)實驗組學童在PR(專心),NR(人際溝通),MI(正念)三項指標的平均分數均顯著高於對照組。
(二)於課程八週後追蹤調查,NR(人際溝通)的技巧與效果雖因時間遞減,但PR(專心)與MI(正念)的效果仍持續,顯示本課程確實可對國小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。
二、經林主任投稿「Frontiers in Psychology」(為216個心理學國際學術期刊中,排名 第47名),前後歷經編輯初審、同行評審 專家審稿、主編終審後,已於2025/2/25正式發表。
(2)情緒面具,教學生分辨藏在情緒面具後的是不變的我,帶出「情緒不等於我」的觀念。
(3)專注練習:「觀看靜心瓶」三分鐘,學習在情緒起伏時,把自己也變成靜心瓶。(4)「聽覺專注練習」,由老師敲響管鐘,等聲音消失後再將手放下。
(5)將手放在胸口,體驗「觀呼吸覺察」。
(6)配合呼吸,慢慢摩擦食指與大拇指,練習「愛心覺察」。
2.教師講座/研習:針對4場實體課程170位老師,依回收的111份問卷分析:95%的老師(105位)透過研習,對於正念覺察有較清楚的認識。3.親子工作坊及家長講座:
(1)親子工作坊:92%的家長(22位)透過本活動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正念覺察方式。
a.親子共同練習正念覺察方法,利用手指做「五指山呼吸練習」b.每位學童製作自己專屬的靜心瓶,將正念專注帶回家庭日常中。
(2)家長講座:參與的家長參加後均願意推薦其他家長參與類似 活動,並將專注、覺察等「正向態度」帶入家庭生活。
(三)參與回饋: